海银财富暴雷案件最新进展

更新时间:2025/1/11      浏览:122

海银财富现状

• 公司概况

• 海银财富简介
海银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首批获得财富管理牌照的专业机构,其具体信息如下:
• 成立时间:2006年
• 总部地点:上海
• 注册资金:30,500万元人民币
该公司旗下海银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持有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彰显其合规经营实力。经过多年发展,海银财富在全国80多个主要城市建立了约180家分支机构,在中国香港、英国和美国等地也有布局,形成了广泛的业务网络。

• 业务模式
    海银财富的业务模式主要围绕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两大核心板块展开,具体如下:

财富管理
    在财富管理方面,海银财富采取了“全生命周期服务”(LCS)的理念,旨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这种服务模式涵盖了客户的各个生活阶段,从事业起步到退休养老,提供相应的财富规划和投资建议。
具体而言,海银财富的财富管理业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私人财富管理:为高净值个人提供定制化服务
• 机构客户服务:面向企业和机构投资者
• 家族财富传承:协助客户进行财富交接和管理
• 投资者教育:普及金融知识,提高投资素养

资产管理
    在资产管理方面,海银财富采用了独特的“财富管理视角”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考虑宏观经济和资产类别,还注重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强调资产配置的灵活性和个性化。海银财富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EAM(External Asset Manager)业务:通过香港全资子公司“海银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为超高净值客户提供高度定制化的资产管理服务。这种模式允许客户将资产委托给外部专业机构管理,同时保留对资产的最终控制权。

• 主题基金:海银财富设立了多个主题基金,如“海银国际大中华股票多空基金”、“海银全球私募基金”和“海银亚洲新分红收益基金”等,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海银全球私募基金”自成立以来取得了24%的IRR(内部收益率),而“海银亚洲新分红收益基金”在过去3年内累计收益达到42%,即使在2021年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8%以上的收益。

 

此外,海银财富还在2021年10月设立了“海银全球大健康投资基金”,专注于投资全球范围内的健康科技、健康管理、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企业。这一举措体现了海银财富在新兴领域的战略布局,同时也反映了其对后疫情时代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把握。

    然而,尽管海银财富在业务模式上进行了诸多创新和尝试,但最终还是难以逃脱资金链断裂的命运。这反映出公司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可能存在重大缺陷,导致其无法持续维持如此复杂的业务模式。


• 爆雷事件


• 兑付危机爆发
海银财富的兑付危机爆发可以追溯到2023年12月初,具体时间线如下:

• 2023年12月14日:海银财富的上市主体海银控股在纳斯达克发布公告,承认公司之前分销的某些资产支持产品出现了赎回问题。这些产品的资管无法与相关客户达成延期兑付的协议。这一公告标志着海银财富兑付危机的正式爆发。

• 2023年12月中旬:海银财富突然暂停所有理财产品的兑付。这一决定引发了投资者的强烈不满和恐慌,许多投资者开始质疑海银财富理财产品的真实性和公司的偿付能力。

• 2024年5月:经过两个月的深入调查,媒体揭露了海银财富运作模式的更多细节。调查显示,海银财富所销售的理财产品全数违规,并操控数十家空壳公司构筑了一个规模超过700亿元的“嵌套资金池”。这个资金池的核心特征包括:

• 构建复杂:利用数十家空壳公司,形成多层次的资金流转结构
• 规模巨大:资金池总额超过700亿元
• 违规操作:理财产品全数违规,通过“伪金交所”登记备案
• 底层资产问题:大量底层资产被证实完全捏造、虚构

• 2024年9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正式对海银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立案侦查,并对多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一举措标志着海银财富兑付危机进入了司法调查阶段。

导致海银财富兑付危机的主要因素包括:

• 底层资产问题:大量底层资产被证实完全捏造、虚构,所募集的大部分资金去向不明。这种严重的资产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了海银财富的兑付能力。

• 资金流向不明:海银财富所募集的资金并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而是流入了一些空壳公司和影子公司。这种资金挪用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兑付危机。

• 业务模式风险:海银财富采用的“嵌套资金池”模式本身就存在较高风险。这种模式使得资金流动变得极其复杂,增加了管理难度和道德风险。

• 监管缺失:海银财富长期通过“伪金交所”进行产品登记备案,规避了正常金融监管。这种监管真空状态为兑付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 过度扩张:海银财富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大量分支机构,快速扩大业务规模。这种激进的扩张策略可能导致风控体系跟不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增加系统性风险。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海银财富兑付危机的爆发。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数万投资者的利益,也对整个财富管理行业的信誉造成了严重打击。

• 资金池规模
    在海银财富的兑付危机中,资金池规模成为关键焦点。据报道,海银财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资金池,总规模高达716.9亿元。这一惊人数字凸显了问题的严重程度,揭示了海银财富在财富管理行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其潜在的风险敞口。
资金池的存在不仅反映了海银财富的业务规模,更暴露了其在资金管理方面的严重问题,为后续的兑付危机埋下伏笔。

• 投资者受损情况
海银财富的兑付危机对投资者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根据多方数据,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投资者受损的情况:

• 投资者规模:海银财富的受害者群体十分庞大,涉及约5万高净值用户。这些投资者来自全国各地,构成了一个广泛的受害者网络。

• 涉及金额:海银财富的兑付危机规模惊人,涉及金额高达700亿元。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凸显了海银财富在财富管理行业中的影响力。

• 地域分布:投资者遍布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在上海、浙江、江苏、江西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种地域分布特点可能与海银财富的业务拓展策略密切相关。

• 投资产品类型:海银财富所提供的理财产品种类繁多,但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 债权类:以应收账款为主要投资标的
• 股权类:投资于特定项目或企业的股权
• 混合类:结合债权和股权等多种投资方式
    这些产品通常以“XX号应收账款债权项目”等形式命名,期限在6至48个月不等,年化收益率在7%至10%之间。

• 兑付情况:自2023年12月海银财富突然停止所有理财产品的兑付以来,投资者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尽管海银财富曾试图通过提供估值虚高的房地产和白酒项目作为兑付选项,但大多数投资者对此并不买账。截至2024年9月,海银财富仍未拿出有效的兑付方案,投资者的资金仍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海银财富的兑付危机不仅影响了普通投资者,还波及到了一些机构投资者。例如,上海东尼建筑装饰有限公司和上海携程宏睿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就因与海银财富的纠纷分别向法院提起诉讼。这种情况说明,海银财富的问题可能已经蔓延到了更广泛的商业领域。


• 司法立案调查进展

    在海银财富兑付危机爆发后,司法机关迅速介入并展开了全面调查。2024年9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宣布对海银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涉嫌非法集资犯罪正式立案侦查。这一决定标志着海银财富案件进入司法程序,为受害者的权益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 资产查封情况
在海银财富兑付危机爆发后,司法机关迅速采取行动,对其资产进行全面查封。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依法查封了海银财富的多项资产,包括:

• 不动产:位于上海、杭州等多地的高档写字楼和住宅
• 银行账户:公司及关联方的多个银行账户
• 股权:海银财富持有的多家子公司和关联公司的股权

 

这些措施有效地阻止了资产转移,为后续的资产处置和追赃挽损工作奠定了基础。查封行动展现了执法部门对金融犯罪的严厉打击态度,也为受害者权益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 影响范围

 

• 关联公司波及
海银财富的兑付危机不仅影响了自身的运营,还波及到了与其相关的多家公司。这场风暴的核心在于海银财富与这些关联公司之间的复杂关系网络,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海银系”资本帝国。
岩石股份 作为海银系旗下的重要资产,受到了显著冲击。该公司实控人韩啸因海银财富案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导致他在岩石股份的职务无法正常履行。这一变故对岩石股份的日常运营产生了直接影响,迫使公司采取临时措施应对:

岩石股份暂由副董事长陈琪代为履行董事长及董秘职责。

    这一系列事件对岩石股份的经营业绩造成了明显影响。2024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呈现断崖式下滑:

• 营业收入:1.91亿元,同比下降77.32%
• 净利润:亏损7737.76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岩石股份的财务状况也随之恶化。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

• 公司资产负债率达到62.85%,较2023年末进一步上升
• 经营性净现金流为-5970.95万元,同比由正转负

面对严峻形势,岩石股份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

• 加速资产处置:计划出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两处办公地产,评估价值合计超7500万元
• 强化内部管理:成立经营委员会,代为履行总经理职责,共同决策经营发展

    岩石股份的经历生动诠释了海银财富事件对关联公司造成的连锁反应。它不仅影响了公司的日常运营和股权结构,还对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这一案例也提醒我们,在复杂的金融生态系统中,单一事件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波及范围远远超出最初的想象。

行业信任危机

    海银财富事件引发的行业信任危机不仅限于该公司本身,还波及其他理财机构。诺亚财富和恒天财富等知名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均受到影响,被迫加强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这一事件促使整个行业重新审视其商业模式和合规性,推动了更加严格的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对理财行业的信任度下降,其中30%的人表示将减少在理财产品上的投资。这一趋势反映了公众对金融市场的担忧情绪加深,可能导致短期内理财市场规模萎缩。

监管政策反应

    在海银财富事件爆发后,监管部门迅速作出反应。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强对财富管理行业的监管。这份指导意见明确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基本原则,要求金融机构严格遵守“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原则,强化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

    同时,指导意见还提出了禁止刚性兑付的要求,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些政策措施反映了监管部门对海银财富事件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整个财富管理行业进行整顿的决心。通过完善法规和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希望重塑投资者信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资产处置进度

    在海银财富兑付危机爆发后,资产处置成为追赃挽损的关键环节。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作为主要负责部门,积极推进资产处置工作,以最大限度保护投资人权益。

    海银财富的资产处置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不动产处置:
• 地点:上海、杭州等多地
• 类型:高档写字楼、住宅
• 处置方式:评估、拍卖
• 股权处置:
• 标的:海银财富持有的多家子公司和关联公司股权
• 处置方式:评估、转让
• 特殊资产处置:
• 类型:估值虚高的房地产项目、白酒产品
• 特点:定价过高,难以变现
• 处置难点:缺乏真实市场需求,难以找到合适买家

    然而,资产处置过程面临多重挑战:

• 资产定价虚高:海银财富提出的部分抵债资产定价远高于实际市场价值,导致投资者难以接受。

• 资产质量堪忧:部分资产的真实性存在问题,如完全捏造或虚构的底层资产,增加了处置难度。

• 资产流动性不足:部分资产难以快速变现,特别是估值虚高的房地产项目和白酒产品。

• 资产权属复杂:部分资产可能存在权属争议或其他法律问题,影响处置进程。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相关部门仍在积极推动资产处置工作。通过资产评估、拍卖等方式,努力实现资产的最大化变现。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其他途径,如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资产处置,以提高处置效率和公信力。

    截至最新报告,资产处置工作仍在进行中,具体挽回的损失金额尚未公布。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反映了金融诈骗案件中资产处置的艰难现实,也凸显了加强金融监管、完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投资者维权行动

    在海银财富兑付危机爆发后,投资者积极采取多种方式维护自身权益。他们组建了多个微信群和QQ群,实时交流信息,协调行动。部分投资者还自发前往理财产品底层资产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资金投向与产品描述不符,进一步加深了对海银财富的怀疑。

    面对海银财富提出的估值虚高的房地产项目和白酒产品作为兑付选择,大多数投资者坚决拒绝,坚持要求现金兑付。这种集体行动不仅体现了投资者的理性判断,也展示了他们在面对金融欺诈时的团结力量。投资者的这些维权行为为后续的司法调查和资产处置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支持。

 

信息来源公众号:雅典娜之叹 无虑的智子 2024年12月16日


联系方式
  • 首席律师:孟宪辉律师
  • 联系电话:188-0109-1688
  • 微  信  号:18801091688
  • 执业证号:11101201410548520
  • 执业律所:盈科北京总部
  •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和东路20号院正大中心2号楼24层盈科律师事务所北京总部
取保候审 精英团队 刑事辩护 律师会见